夏朝传说第四百三十四章
塞现在的感觉是五味杂陈,什么滋味都有,第一感觉是自己不称职,黎分析的郦其候部落的情况,所知甚少,因此,心理明明感觉大王的出兵有什么地方不对,只想到大王自身为了扬名而打仗,却没有意识到,这一仗给朝廷带来的灾难很可能是毁灭性的,会葬送皋多年来建立的,刚刚恢复生机的王朝可能会被发惠葬送,至于为什么没有说出强大的理由,是因为自己对郦其候部落的情况一无所知,对战争,对军事的一知半解。不幸之中的大幸的是,发惠还没有出兵,如果大军出发,一切就不可挽回了,因此在听完黎损的分析,心理是万分感激的,觉得不仅仅是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,很可能因为这个人,而拯救了就要遭受巨大灾难的国家。
两个人说着话,来到了丞相府邸,塞没有让黎损走开,因为他想进一步了解郦其候和他的部落,就命令仆人准备酒菜,要和黎损一边吃饭,喝酒,一边谈话,当然,最先上来的是茶水。
黎损是第一次走进丞相府,当然也是第一次在丞相府邸吃饭喝酒,和塞面对面的交流。经过一路上的交谈,他大体知道了塞是个什么样的人,清楚这个人可能是自己的贵人,因为他爱才没有门第界限的,自己虽然满腹经纶,但是不遇到塞这样不拘一格赏识人才的人,是英雄无用武之地,因此决定把胸中所学,毫无保留地对塞展示。古语云:学好文武艺,卖给帝王家就是这个道理,既然有了机会,就不能错过。
“丞相,郦其候的崛起,从历史上说,是朝廷给缔造的条件。那一年郦其候到京城,亲眼看见了京城混乱,大臣的无作为,廑做大王醉心美色,知道这样的朝廷长不了了,所以回去后召集主要官员和幕僚,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他们,随后对部下说:这样无道的朝廷,没有必要去侍奉它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郦其候不再进贡了,就当时的朝廷来说,虽然已经在堕落,但是要处置郦其候的能力是有的,但是廑根本没有这样做,而是听之任之,这样一来,郦其候就等于给别的诸侯树立了榜样,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诸侯对朝廷不理不睬了。到了孔甲做大王的时候,还不如廑,诸侯们当然更不会把朝廷放在眼里,也就是从哪个时候起,郦其候开始吞并周边的诸侯,扩充自己的实力,这个时候,朝廷如果干涉,郦其候会停下脚步的,但是朝廷根本是听之任之,放任有能力的诸侯,吞并弱小的诸侯,如果不是皋大王继位,他们吞并诸侯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。”
“你说的这些我知道,但是为什么皋上位之后,他们还是不肯归附?要知道,皋是明君。”听到这,塞打断了黎的话说。
“一辆疾驶的战车,因为惯性的原因,只要驱动了,停下来是困难的。”黎损听塞这样说,苦笑地做了解释。怕塞不理解自己的话,就又说:“郦其候肯定是个有野心的人,否则就算发现了机会也不敢轻易出手。有野心的人,最后发现有实现野心的机会,而且通过实践靠近了机会,怎么可能功亏一篑的轻易放弃?因为两代朝廷的堕落,郦其候才反其道而行之,在朝廷大量地丧失民心,经济走向凋敝的时候,他用合理的,优越的管理方式,在他治下的子民享受了安宁,稳定,很多商人找到了舞台,得民心是一定的,有了这个基础,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大王,当然不会放弃了。而他治下的百姓,经过多年的宣传,知道朝廷黑暗,腐朽,堕落,眼里只有郦其候,没有朝廷,先王就任后,这种观念也没有改变,丞相想想,一个拥有了民心的诸侯,怎么可能放弃做大王的愿望,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做臣子?”
塞听到这,虽然感觉心寒,却不能不承认,黎损的分析是正确的,换位思考,有了这样的根基,他也会想更进一步。任何国家集团的对立,最后决定胜利的原因,无不取决于民心民意。但是可悲的是,发惠恰恰小觑民众的作用,他就是把这一切告诉他,他也会嗤之以鼻的。
“军事对抗说到底,还是要凭硬实力的。”塞说,决定换个话题,因为这个话题,他已经被黎损说服了。
“丞相是说,双方的军队人数,将帅的质量,武器装备的优劣,当然,还有攻城器械和后勤的保障供应。如果郦其候出兵京城,必败无疑,后勤保障这一条,他就处在绝对的下风。因为一路上的诸侯,多数是归附朝廷的。但是他要坚守自己的老巢,朝廷是处在劣势地位的,因为朝廷不能指望粮草等重要的战争物资,可以得到沿途的诸侯供应,所以最保靠的方式是朝廷自带粮草。从京城到丽州有一千七八百里地,需要多少车马,多少士兵护送?这点朝廷是不占优势的。如果说到士兵素质,毫无疑问,朝廷的士兵训练有数,身强力壮,占有绝对优势,但是打仗,士兵优劣只是一个方面,将帅更为关键。就下官了解到的情况来说,郦其候虽然年近六十,但是身体强壮,思维敏捷,有雄才大略,南北大营的虎将军不一定是对手,如果大王亲自挂帅,鼓舞士气当然有用,但是大王也没有打过仗,所以主帅方面,下官更看好郦其候。至于中下级军官,朝廷不占有优势,因为这些年来,不断有三山五岳的侠士,大盗投靠郦其候。这些人原本是单打独斗的好汉,但是当郦其候把他们编入军队之后,按照郦其候设计的军训方式进行了培训,这些单打独斗的好汉,学会了战阵,加上本身拥有的勇力,不敢说比朝廷的军官强多少,但是肯定不会比朝廷的军官弱。”
黎损说的这一点,塞知道一些,当年因为廑和孔甲的昏庸,让许多中原的英杰武士失望,而郦其候爱惜人才的英明又在江湖中广为传播,因此很多剑侠豪杰去了丽州,朝廷有记录的大侠就有渤海一枭,河北双雄,华山剑客等,这些人在江湖上都赫赫有名,名望武功虽然比不过松山派的道士,但是差不了多少,这样的人如果抛弃了单打独斗,能够指挥千军万马,的确都是将军的材料。如果郦其候的军队里,网络了大批这样的人物,两军对垒的时候,朝廷军队的确不容易占便宜。至于郦其候本人,如果如黎损说的那样,拥有雄才大略,就军队实力而然,朝廷未必占上风了。
“丞相,其实还有更不可捉摸的事情,同样关系到战争的胜利。”看见塞在沉思,黎损明白,自己的话打动了塞,所以他才会一言不发,决定扔出最后一颗炸弹。
塞本来已经听得心惊肉跳了,听说还有更厉害的,瞪大了眼睛问:“请说。”
“很多时候,战争胜负会受到意外因素的影响,这些因素在战争开始的时候,是容易被忽视的,但是不幸的是,这些因素常常能够左右战争的胜负。例如,天气,地形和突然加入的某些势力,它们是可以改变双方势力平衡的,甚至会让弱势的一方变成强势。”
塞明白黎损在说什么,这也是他担心的,就问:“你说的某些势力是指什么,你又发现了什么?”
“准确一点说,不是发现,是感觉,丞相是不是也认为,当今天下,背叛朝廷的只有郦其候?”黎损问,当然,这问话里有深意。
“当然不是。”塞想也没有想地做了回答,因为他知道,皋上位的时候,很多诸侯都没有来上贺表,更不用说亲自来祝贺了。就朝廷的礼仪来说,这样的举动是最大的不敬。虽然塞不敢说这些诸侯都有反心,至少里面准备造反的人不会少,他们最后之所以没有造反,是因为孔甲死了,朝廷换了新大王,他们需要观察。后来皋用出色的治国能力,让沉论的朝廷恢复了生机,这才抑制了某些诸侯的反心,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对朝廷臣服了,朝廷有个风吹草动,这些诸侯不一定会老实的,就这一点,他和黎损看的同样清楚。
看见塞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看法,黎损心理有底了,话自然也就说的流畅了。“下官担心,战事起来,如果顺利还好说,如果大王不能够很快拿下丽州,那些在观望的诸侯就可能出手,或直接出兵支援,暗中支援叛军物资,这样就可能打成持久战,而朝廷的军队远离后方,持久战是不可能赢的。到那时候,先王攒下的资本就可能输光,朝廷的虚弱就会再次地暴露在诸侯面前,那时和朝廷离心离德的诸侯就多了,朝廷也就更不容易控制诸侯了。”
说到后来,黎损发出了深深地叹息。
塞的脸色变了,并不觉得黎损在夸大其词,这些隐忧他其实也有,所以不主张大王出兵,只是没有黎损的思路清晰,经过黎损的一番高论,脑子里的思路也清楚了,为了朝廷的利益,他要阻止朝廷出兵,当然,他还需要问问几个兄弟,他们在丽州住了多年,应该对丽州有个清晰地认识,如果他们的见解和黎损相同,就是拼死一谏也必须去做。
但是让塞没有想到是,当他和几个兄弟谈起了丽州,他们说的情况和黎损说的,相差极大,这让他困惑了,不由自主的对黎的判断产生了动摇,毕竟他们是自己的亲兄弟,在丽州住了数年之久,自己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话,塞却没有想到,这次他被几个亲兄弟骗了,他们没有对自己说实话。
当发惠拒绝他们进入朝廷做官的一刹那,几个老王子就意识到,发惠和皋一样,对他们高度不信任,如此一来,他们在京城想有出头之日很难,就算塞如何想帮他们也是惘然,他们明白,想恢复往日的荣耀,只有一个条件:就是发惠死,塞坐上大王的位置,因此当他们知道发惠要出兵攻打丽州的时候,感觉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四王爷立刻派人给郦其候送了信,几个人又一同商量好,如果塞问他们丽州的实力,尽可能贬损,不说出实情,这样一来,就可以坚定朝廷出兵的决心。只要发惠出兵不能够打胜,本来就不是很高的威望可能大幅下降,他们就可以串联王族和贵族中的大臣,推翻发惠的统治,把塞抬出来,就算塞不愿意干,木已成舟,由不得塞了,因此,他们怎么可能对塞说实话?
六
虽然几个兄弟的说辞,让塞的大脑有些混乱,一时之间分不出是黎损的分解正确,还是兄弟们的回答真实,但是思想了几天之后,塞还是决定找发惠谈谈,能够劝阻最好,如果不能,自己也尽了丞相的责任,只是令塞没有想到的是,发惠并没有和塞争论,只是告诉塞,这件事的是与非不重要,是不是有出兵的必要,他要在朝议上,把权利交给大臣,如果大臣都反对出兵,他会尊重大臣的意见。
发惠态度的谦和,到让塞感觉了自己的渺小,当然没有理由反对,最后出兵不出兵的事,果然拿到了朝堂上,结果大出塞的意外,以虎为首的将军们,强烈要求出兵,他们的理由直白而简单:夏朝是个统一的国家,绝对不能允许分裂势力的存在,军人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的一统,消灭分裂势力,眼下的朝廷军队,有这个实力和信心。虎等人的话,随后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拥护,因为大臣们看见了将军们的决心,当然也有对分裂势力的愤恨。出于爱国的本能,很多人都反对诸侯闹独立,认为先王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,心肠太软,凭朝廷拥有的实力,早就应该给他们迎头痛击,而不是放到今天还让他们逍遥法外。发惠刚刚继位,就提出解决问题,至少证明,发惠在处置分裂势力方面,比先王更有魄力。
发惠在朝议上取得了巨大胜利,这是他事先料到的,所以塞的阻止,多多少少看起来是在螳臂挡车,最后落得个灰头土脸是一定的。只是发惠就当堂发布旨意,并说自己要亲自统兵前去征剿,这引起了部分朝臣的反对,当然,他们的反对是出于对发惠的爱护。打仗毕竟是凶险的事情,大王身系一**危,不应该身临险境。但是发惠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,最后说服了大臣。发惠的演说大义是这样的:孤作为朝廷的最高统帅,当国家遇到危难和麻烦时,挺身而出是责任,也是义务,如果孤躲在后方看士兵厮杀,士兵的士气会受到影响,孤不能因为爱惜身体,就置国家的命运不顾。朝廷军队几十年没有打仗了,能否胜利,士气是主要的,因此孤责无旁贷要上战场。
发惠这番理直气壮的宣言,让很多大臣受了感动,感觉发惠做大王和做太子变化巨大,有了承担,有了勇气。当然,只有发惠自己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。发惠做太子时候的打法就是,不管什么工作,只要感觉可以摘到果子,一定亲力亲为,就因为这一点,才得到了皋的信任,因为皋喜欢亲力亲为的实干家。这次发惠之所以要亲自带兵,是他感觉胜利是囊中之物,何必把功劳让给别人?塞是知道发惠的这个想法的,但是不能拆穿,给大王保留颜面,是丞相必须做的。
大事既然决定了,下面就是具体部署,最重要的,就是留守王子监国的事了。发惠既然要随大军出征,京城就必须有人监国,而这个监国的王子,几乎就是未来的太子,这在王族是不成文的潜规则,这个时候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事情出现了,发惠放着几个年龄大的王子不用,直接下旨意让履癸监国,这个履癸就是后来大家都熟悉的桀,此时还不到十岁。
在大家的记忆里,桀是个一无是处的亡国之君,和后来的商纣齐名,是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的皇帝。其实大家仔细想想,如果桀真的一无是处,发惠是不可能让他做王位继承人的。就是最昏庸的皇帝,也不会去想,自己死了之后,找个亡国之君,把江山葬送。有许多自己做皇帝时候不怎么样的人,最后立的继承人却是不错的,这本身就在说明问题,因为就君王的人性发掘,他就算发现了自己的问题,也不希望继承人和自己一样,甚至超过自己,比自己更混蛋。
这个桀,虽然年龄不大,论口才雄辩却胜过几个哥哥,论聪明,更不是他们可以比的,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,学习知识能力超强,作为君王必须具备的素质,远远高于几个哥哥,正因为如此,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骄傲的性格,很有点我行我素的味道,这后一点却是发惠喜欢的。他认为做大王的人必须霸道,有气质,聪明不凡,敢作敢为,这几点在桀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此外,桀还天生力气大,小小年纪练就了一身武艺,不用说同龄人,就是成年男子很多人也不是对手。算的是文武全才,正因为有着突出的优点,发惠才要选定他做继承人。如果衡量一般人的,强横,任性,骄傲肯定不是优点,但是对于做一方领袖的人来说,没有独特的性格却容易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,所以发惠选择桀,有着自己的道理。
既然桀年龄小,不能够独自主事,选择辅政大臣就成为必要。虽然发惠不喜欢塞,但是却知道,塞对朝廷忠心,做事干练,是辅政大臣的第一人选,但是因为不放心,不敢让塞在朝廷一手遮天,就决定留下霍先生做第二个辅政大臣,用意自然是牵制,监督塞。发惠留下霍先生还有个重要原因,就是担心塞的几个兄弟不会老实,他不再的时候可能作乱,因此就告诫霍先生负责监督他们,让熊琪做霍先生的助手。
熊琪在皋当政的时候,是朝廷的几个重要大臣之一,发惠继位之后,照旧看重熊琪的忠心,对他没少拉拢,加上熊琪本性中有忠于大王的意念,因此对发惠还是忠心的。假如何晶仍在朝堂,熊琪是会得到指导的,因为除了大王,熊琪最佩服的人就是何晶了。但是何晶被封太师之后,早就不问朝政,不久之后连太师封号也不要了,带领全家回到了京西居住,一多半时间都在道观里学习道学,其实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。而熊琪对塞始终怀有一分警惕,因为他忘不了,塞当初和皋争夺王位的时候,差点带领大军攻打王宫,在熊琪这样的人看来,这样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,一个人就是有天大的委屈和愿望,也不能攻打王宫,不能不忠于大王,尤其是对塞的几个兄弟,更是充满了警惕,在熊琪看来,这些有前科的**,卖国贼,本性是不会改的,只要有机会,就会给朝廷捣乱,他们是不会忠于大王的,和自己的信仰不可能弄到一块去。而熊琪忠于朝廷是不讲条件的,在他眼里大王就代表朝廷,忠于大王就是忠于朝廷。发惠早就知道了熊琪这个特点,所以才让他帮助霍先生监视几个王爷。
这件事落地之后,就是后勤工作重要了,因为大军出征,粮草最重要,前方打仗,一旦粮草出了问题,就会出大事,发惠把这件事安排塞去做,因为只有塞负责粮草工作他才会放心。至于军队的事情,他相信虎会做的很好。他自己则在王宫挑选厨子,因为发惠喜欢吃得好,即使跟随大军出征,他也不想委屈了自己,因此,带上几个一等厨子是必须的。霍先生劝他带上几个妃子,用于路途解闷,发惠拒绝了。不是他不想带,而是心理清楚,如果带上妃子就会给大臣留下游山玩水的印象,遭到非议是一定的。再说了,如果需要,这千里之路上,还会找不到美女?何必在京城给自己找麻烦?
一切安排好之后,选定了黄道吉日,大军出发了,大军出发这天,京城里万人空巷,不仅仅是朝廷大臣,王公贵族前去送行,就是京城的百姓也是人人奋勇,因为大家知道,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消灭叛贼,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这是头等大事。朴素的爱国观念到了夏朝末期的时候,已经深入人心,没有几个百姓不希望国家一统的,而且朝廷主动出兵打仗,意味着朝廷强大,一个强大的朝廷,是百姓希望看见的,因此大军走过的道路两旁,送行的民众人山人海,络绎不绝,凯旋的呼喊响彻云霄。这个场景让发惠喜笑颜开,心花怒放,知道自己这一次赌赢了。仗还没有开打,就赢得了民心,这是他最想看见的。那么当大军凯旋,欢迎的人群不是要堵塞了各个街道?
塞虽然也在送行的人群里,但是脸色是阴暗的,他是少数几个头脑清醒的大臣,虽然头上烈日炎炎,他的心理却在阵阵发冷,因为他看见了,从发惠到普通民众,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后果,都把这次大军出征,当成了去参加盛宴,战争还没有打普遍出现的骄傲情绪是可怕的。塞知道,战争不是儿戏,所以在皋做大王的时候,尽管国家的实力恢复了七成,诸侯的挑衅不时地出现,只要他们没有公开地举起反旗,皋都没有发动战争。聪明绝顶的何晶也一再反对战争,因为他们都知道,远路奔袭,即使战争打赢了,消耗掉的国力,民力也是得不偿失,何况战争的胜负是很难说清楚的。
“丞相,大军穿着夏装去打仗,一旦战事不能很快结束,西北的气候降温比中原地区快,到了秋天是很冷的,冬天则是寒冷的,丞相应该早做准备。”黎损小声地对塞说,他此刻是塞副手,少数几个大脑清醒的大臣,因此在他的脸上,呈现出的不是喜悦,是忧虑,他提前预见到,战争不可能像发惠和多数大臣估计的那样,很快结束,所以提醒塞说。
“民众的情绪被大王调动起来,连大臣们也昏昏欲睡,都以为朝廷大军一到,就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,赢得战争的胜利,这是非常可怕的。你说的没有错,我们的确应该提前做好准备,把物资储备搞好,如果天气变了,士兵没有御寒的衣物,不用说打仗了,冻也把士兵冻跑了。”塞认可黎损的判断,做了回应。
“其实还有一件事要事先准备,那就是增援部队。”黎损又说。
这次塞没有回应,不是他认为黎损说的增援部队不重要,是现在这个时候,大家都在对胜利的笃定情绪之中,提出这样的意见,很多人会不以为然,会认为他在嫉妒大王,给大家泼冷水。再说了,发惠为了控制军队,临走的时候有过命令,军队的指挥调动,必须得到王子桀的许可,其实就是必须得到霍先生的许可,因为他和桀接触不多,桀不一定会听他的话,反而霍先生和桀的关系亲密,而霍先生肯定要反对的,他和发惠一样,认为大军获胜是板上钉钉的。这个时候让他做战事不利的准备,当然不会答应,因此塞没有回应,但是他知道黎损的建议是正确的,至少是未雨绸缪,有利无害,只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动用智慧。
